孩子玩游戏总是超时,内外结合培养“时间知觉”,孩子才能变自律
“我要被你气炸了!”我怒吼道!
和儿子约定好每次玩游戏只玩半小时。儿子也痛快的答应了。但是一玩就是很长时间,不喊根本不会停。
“你这孩子,说话不算数,说好半小时,一玩就没完没了,以后都不许玩了!”
一听以后不让玩游戏了,这小子一下就急哭了,“我又不知道半小时是多长时间,不玩就不玩,你就会数落我!”
这是以前经常发生在我和大乐乐之间的情况,为此我烦恼了很久,直到我认真查阅了10多本专业的儿童时间管理书籍,并把书本中的原理和方法在大乐乐身上进行了实践,通过30天时间的反复尝试,优化,逐步帮助他建立起自主管理时间和学习的习惯。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孩子为什么玩游戏总是超时,为什么没有时间观念。
一、孩子玩游戏总是超时,不一定就是贪玩
孩子玩游戏总是超时,家长觉得他们就是贪玩不听话,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后发现,可能还有这些原因。
原因1.玩游戏废寝忘食,孩子是进入了“心流”状态
心流 (英语: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
发明家爱迪生,经常熬夜工作,据说有一次,助手给他送早饭,放到桌边并提醒他别忘了吃饭。爱迪生应了一声后就继续工作了,助手开了个玩笑,把他的早餐也都吃了。当爱迪生完成了工作后,看到桌上的空盘子和面包渣后,还很高兴的告诉别人,自己早上吃了顿大餐呢。
废寝忘食,这则成语说的就是人对某一件事专心致志,以至于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这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
现在的游戏从画面到内容都十分吸引人,游戏开发者还会设计提整套的成瘾机制,吸引你一玩上就停不下来,对于孩子来说,要抵抗这种诱惑,按时停止确实很难。而当他们进入“心流”状态而被强行打断时,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再听到家长的批评埋怨,态度一定不会好,还有可能发脾气。
原因2.孩子的“时间知觉”发展要落后于其他感觉
孩子的“时间知觉”的发展落后于空间知觉,孩子对所处的空间会有直观的感受,所以会比较早的形成空间知觉,而时间无法直接感知,需要借助其他参照物才能让孩子来认识时间。
儿童保健学中就提到:
5岁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准确,往往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
6岁儿童开始区分时间和空间,但不很完全;
7岁儿童开始学习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是外部标尺(如钟表),基本能区分时间和空间关系,掌握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早上,明天晚上;
8岁儿童能主动利用时间标尺,判断时间直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接近成人。
研究认为,人到18岁时,大脑仍在很大变化的成长,到了30岁左右,才达到成熟状态。其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的发育也在逐步健全。
前额叶皮层是属于人类大脑中的高级的器官,它负责制定计划、规划未来和注意力集中等高级认知的功能,而海马体和人类感知时间的能力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所以,8岁以前的孩子,对于时间的认识,和我们成年人会有很大的不同,8岁以后孩子们也在慢慢成长,并不能一下达到大人的要求。在家长看来,他们容易走神,做起事情来总是拖拖拉拉的,没有时间观念,实际上是他们的大脑还不能准确的感知时间。
原因3.孩子的“时间知觉”没有经过训练,和家长不同步
孩子上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后,老师会开始教孩子们认识钟表,但是表盘上的刻度和数字并不能完全帮孩子感知时间。
而我们大人不但可以通过时钟把握时间,同时还会用以往的经验,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掌握时间的神经时钟!
比如:每天坐的这几站地铁大概需要半小时,可以看一会儿书。这个报告大概要花半小时左右能写完。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必看表,就能预估的时间,是靠我们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孩子们是没有这些经验的。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约定好半小时结束游戏,而他们超过约定的时间,还在津津有味的玩游戏时,家长看了会觉得很生气,认为孩子贪玩,不听话。孩子被责骂,觉得家长不尊重自己,心里很委屈,就会引发亲子矛盾。其实,原因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时间知觉”不一样,不同步。
一旦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时间知觉”,再激发起他们的内驱力,独立自主管理时间和学习就不是难事了!
二、什么是时间知觉
“时间感”在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叫“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人们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心理学家发现,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我们自己心中估计的时间长短不完全一致。人类感受时间的长短,和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以及环境也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兴趣和情绪影响时间知觉。
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事物,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的态度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
我们都会觉得假期很短,而工作或上课的日子总是很漫长!
高兴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所以就有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的说法。而沮丧的时候,又会觉得长夜漫漫!
孩子们也是一样,当他们专注的玩游戏时,哪里还记得住,顾得上,是不是已经过了半个小时呢!想清楚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外部工具和内部建立神经感觉经验,两方面同时训练,送给孩子一把能够量时间的“尺子”,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最终帮他们学会管理时间。
三、由外而内,帮孩子建立“时间知觉”
1.先利用外部工具,让孩子把时间和行动画上等号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或者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认识时钟,可是仅仅知道表盘上的数字代表几点,并不能完全帮他们对时间有感觉,要把1小时到底是多长,时钟上的几点和要做什么事关联起来,这就像是给了他们一把能量时间的尺子。
训练第1步:教会孩子把时钟上的数字和要做什么事,画上“等号”
日常,家长要特别强调“几点”等于要做什么事!
早上7点了,该起床了!
现在是中午12点,该吃饭了。
宝宝,我们下午4点下楼玩啊。
儿子,晚上8点有一节线上课。
除了起床、吃饭、睡觉,每天几点学习,几点锻炼,几点是可以玩游戏的时间都要合理安排和明确下来。
早上起床后的3-4个小时是人精力旺盛的时候,把学习任务安排在这个时段,下午2-4点人的精力下沉,可以让孩子安排做手工,画画等轻松一些的复课作业,同时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加餐,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恢复血糖的水平,到了下午5点是孩子们锻炼的最佳时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激活身体,等到晚上7-9点又可以有精神练练围棋或其他的兴趣爱好了。(这部分我们在更重要的孩子精力管理中细讲。)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把要具体的时钟上的样子和要做的事情直接画上等号,最近流行一种让孩子画一天时间安排的圆形图表,我觉得这个方法看起来专业,其实不但没帮到孩子,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说它没帮到孩子,是因为看似利用图形让孩子直观的认识时间,实际这个圆形的图表和日常的钟表,电子时钟都不一样,等于给孩子们增加了一道需要理解的概念,不如直接用身边的时钟直观。
正确的做法请看下图,应该通过直观的钟表或电子钟的数字,直观的让孩子和所要做的事情画上等号,不断地重复训练,7:00=起床,12:00=吃饭,16:00=锻炼。
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渐孩子就会对一天的各个时间有了清晰的概念,而且还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物钟,保持一个良性循环。
训练第2步:用整点报时功能熟悉1小时的概念
我们小时候,是通过大喊5、4、3、2、1,认识了秒的概念,
通过课间休息,熟悉了10分钟的长度。
通过中午吃饭掌握半天的概念。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1小时,是一个更常用的时间单位。
我们可以通过教会孩子熟悉一小时的长短,来训练他们的“时间知觉”!
在这段特殊时间里,我和大乐乐在家进行了时间管理训练,效果出乎我的意料,乐乐的进步算是比较明显的,学会了独立自主管理学习和时间安排。我也拍了系列的视频来记录这个过程和中间一些非常有用的方法。
其中,我特别推荐大家使用一下智能音箱这个工具,在智能音箱的APP上可以设置整点报时,一开始,我和乐乐一起制定了他的全天的时间计划表,每一个项目基本都是按照1小时作为一个时间单位设置。
初期,当音箱报时的时候,大乐乐还会看一下计划表,看看接下来要做什么,有时我也会提醒一下,没过几天,他已经完全熟悉了这套规律,只要整点报时一开始,他就开始自己收拾物品,进入下一个执行的项目,完全不用我再提醒了。
有朋友会说,你这是在训练机器人吗?
真的不是,我和大乐乐在设计他的每日时间表时,会从兴趣,学习,锻炼,自主游戏时间等多方面组合,在我另一篇如何设计时间表的文章里会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啰嗦了。
训练第3步:养成上闹钟的好习惯
孩子对一天的时间和1小时的时间有了感觉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如何解决玩游戏一玩就停不下来的问题上了。
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玩的是什么游戏。有的游戏是建设型,开放式的,能一直玩,那就要借助闹钟这个工具,上个半小时的闹钟,闹钟响了,就要求孩子停下来。
有的游戏是回合制的,一个回合大概10分钟,那么就和孩子约定好每次只玩3个回合,同时也上个提醒的闹钟。
最近,大乐乐在玩游戏之前都会和智能音箱说一句,“上一个半小时的闹钟”这已经成为了他玩游戏前的固定习惯了。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不可能,我家孩子做不到,闹钟响了,他也不会停手,那是因为,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家长长期包办,让孩子没有建立时间知觉,也并不觉得时间安排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那就用直接后果来强化他们的“时间知觉”。
2.建立内部认知,通过经验培养“时间知觉”
通过使用外部工具,帮助孩子们建立初步的时间知觉之后,我们还要帮他们建立一个大脑中的时钟。
大脑中的时钟
时钟是人类创造用来测量时间的设备。根据社会契约, 我们同意按照时钟时间来协调自己的活动。然而,我们的大脑并不会根据腕表上标准的时分刻度来感知时间的持续。我们经历和记忆中的节拍完全属于一种不同的时间状态。
大脑中的时钟就是人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时间知觉”。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职业的训练会使人形成精确的“时间感”。比如,有经验的运动员能准确地掌握动作的时间节奏,有经验的教师能正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
a、认识“时间知觉”的尺子
从小,我们都会这样教孩子:
视觉:宝宝,这是红色,蓝色,黄色
听觉:宝宝,这是钢琴声,这是大汽车的喇叭声
味觉:宝宝,这是甜的,这个是酸的!
而关于时间,我们通常会说:宝宝该睡觉,宝宝该吃饭了,孩子只是在听我们的提醒,自己并不认识时间。
发现区别了吗?我们教孩子其他感觉时,很直观,这个就是红色,经过几次记忆,孩子大脑就把这个颜色和“红色”画上等号了。
而时间知觉呢?约定的半小时时间,通常的情况都是家长说:半小时到了,孩子被叫停,但他们一直没法把时间和一个参照物画上等号,他们能画上等号的是爸爸妈妈说“半小时到了”这句话。
所以,当家长们顾不上提醒时,他们自然也就无法停止玩心爱的游戏了。
b、提问引导法:1小时原来能做这些事
可以多问孩子这些问题:
10分钟里能做哪些事?
1小时里,能做那些事
现在,哪些事情可以一起做?
在孩子做不同事情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做完一件事所用的时间,比如,写今天的数学用了半个小时,写一篇作文要1个小时,做手工花了40分钟等等,这个训练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用多长时间有了概念,从家走到超市要用15分钟,穿好衣服,拿上玩具坐电梯下楼需要10分钟....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乐乐会和我沟通:爸爸,今天我要做一个手工作业,画一份英语小报,还要写一篇作文和练围棋。手工作业和英语小报我大概用一个小时能完成,作文还没想好怎么写,估计要2个小时了,全做完之后,我准备再练一个小时的围棋。
看,慢慢的,他对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有了清晰的“时间知觉”,在孩子们对自己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多长时间有了概念后,就可以训练他们根据事情的紧急,重要等因素来合理的安排时间了,这一点我们下一篇文章详细介绍。
c、用直接后果,让孩子强化“时间知觉”
阿尔伯特.班杜拉博士说: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不能教给孩子正确行为。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中给到的代替惩罚的方法是:让孩子去体验行为的后果。
所以当孩子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去做事,用没收手机,罚站甚至打骂的惩罚方式是无法让他们对事件有感觉的,我们可以用不守时的直接后果代替惩罚,来锻炼孩子的“时间知觉”,让他们感受到,如果不遵守时间会带来什么情况,这样他们就对时间有感觉了。
比如,要带孩子出去看电影,就告诉他,要提前做完该做的事情,出门前不磨蹭,如果迟到了,电影前面精彩的内容就看不到了。
在日常,也可以和孩子约定好,比如,要在8点前完成学习和作业,如果完成了,就顺利进入自主的游戏时间,如果没完成,就只好挤掉本来能玩的时间,补做没做完的事情。
如果闹钟响了,还不停止游戏,那就要取消明天的游戏时间。(当然,有时候一局游戏的时间不会正好是30分钟,可以弹性的放宽政策,结束目前的这一局就停止,要视情况而定。)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到坚定执行,温和劝导,尊重平等的原则。用直接后果让孩子明白:管好时间是自己的事,和自己息息相关,他们也就会对独立掌握时间越来越有感觉了。
“时间知觉”训练,是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一步。
时间知觉”训练就像是教会孩子用尺子衡量长度,当我们将这把量时间的“尺子”交给孩子后,孩子就会慢慢和时间做起朋友。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在不打不骂,不吵不闹的情况下让孩子建立“时间知觉”,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下一步教他们做好时间管理,进一步做好精力管理,最终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达到独立自主学习和成长的目的。
推荐阅读:畅享7
相关阅读
大连热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连热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连热线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连热线”,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连热线的(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